2022年中国研究型医院评价,遴选结果公布,哈医大二院心血管内科、全科医疗科、超声医学科荣膺“2022年研究型学科”,贾海波教授入选研究型人才榜单。
近日,由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医院发展研究院、健康界联合主办的“2022年中国研究型医院评价遴选项目”名单结果正式发布,全国共遴选研究型学科71个、研究型人才108人。哈医大二院心血管内科、全科医疗科、超声医学科荣膺“2022年研究型学科”,贾海波教授入选研究型人才榜单。

贾海波,2005年内蒙古医学院临床医学系毕业,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017)。主要从事冠脉介入诊疗及血管内影像学和功能学研究。主要科研方向为血管内皮功能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及进展机制,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理生理发病机制有较深入的研究,长期专注于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 术(OCT)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及斑块进展的研究。于2008 年至今,师从我国著名心血管病专家于波教授,从事冠脉介入治疗及OCT的临床和基础应用。2012年到2015年赴哈佛大学师从Ik-Kyung Jang教授学习腔内影像学。在国际上首次在体阐述了ACS三大病理机制:斑块破裂,斑块侵蚀和钙化结节在OCT上的形态特征和诊断标准,研究结果发表于JACC杂志(IF:15.3),引用率达400余次,研究结果写入国际权威心脏病学教材《Braunwald’s Heart Disease》(2014年)。
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其中国家优秀青年基金1项,牛顿高级学者基金1项,承担心血管临床研究“未来之星”项目1项,省部级课题2项,伍连德基金1项。作为课题骨干参与国家“十三五”重大专项课题2项。共发表SCI文章58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包括并列)身份发表19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23.425 (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18),影响因子大于15分文章6篇,总影响因子347.195、他引700余次。研究结果主要发表在J Am Coll Cardiol、European Heart Journal、Circ Cardiovasc Imaging、JACC Cardiovasc Interv、EuroIntervention等杂志上。研究结果被Braunwald’s Heart Disease、国际国内专家共识、Lancet,JAMA,Circulation、J Am Coll Cardiol、Nature Review Cardiology、Circ Res等领域内顶级杂志及共识多次引用。发表国际会议论文12篇。作为中国专家代表受邀参加2部欧洲腔内影像学专家共识的编写。同时担任多个国际会议主席团成员(TCT,ESC,ACC,JCS,C3,CIT)。入选2019年度黑龙江省青年科技奖,2018年度第二届国家名医盛典“国之名医·青年新锐”,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第四),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第三)、华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第三)等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获2016年度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杰出青年医师研究奖(CIT-YIA)“一等奖”,获第五届东方新星奖(2018),获哈尔滨医科大学科技人才奖和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被评为哈医二院第三批“杰出青年”,获2017年度哈医大二院“院长特别奖”。
校友简介:
贾海波,2005年毕业于内蒙古医学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哈医大二院副院长,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2017)和牛顿高级学者基金获得者(2020)。主要从事冠脉介入诊疗及血管内影像学和功能学研究,主要科研方向为血管内皮功能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及进展机制,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理生理发病机制有较深入的研究,长期专注于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CT)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及斑块进展的研究。师从我国著名心血管病专家于波教授,从事冠脉介入治疗及OCT的临床和基础应用。2012年到2015年赴哈佛大学师从Ik-Kyung Jang教授学习腔内影像学。在国际上首次在体阐述了ACS三大病理机制(斑块破裂、斑块侵蚀和钙化结节)在OCT上的形态特征和诊断标准,研究结果发表于JACC杂志(IF:15.3),引用率达400余次,研究结果写入国际权威心脏病学教材《Braunwald’s Heart Disease》(2014年)。牵头开展前瞻性临床试验并进行长期随访,发现并证实部分ACS患者(斑块侵蚀)采取单纯抗栓治疗而非传统支架植入是安全可行的,创新性提出了基于罪犯病变特征的ACS治疗新理念。